大脑处理事情的逻辑层面:理解层次
什么是理解层次
我们的脑有六个不同层次去处理事情及问题,称为理解层次
注:罗伯特·迪尔茨发展出来的理解层次之最高层是spirituality,我原来把它译为“精神”。自从接触了罗伯特·迪尔茨的“家庭系统排列”,我认为译为“系统”更能表达其意思,并且去掉了超现实的含义。
◇ 系统:自己与世界中的各种人事物的关系(人生的意义)
◇ 身份: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(我是谁,我有怎样的人生)
◇ 信念:配合这个身份,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(应该怎么样、什么重要)
◇ 能力: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?我已掌握、尚需掌握哪些能力?(如何做,会不会做)
◇ 行为:在环境中我们做的过程(做什么,有没有做)
◇ 环境:外界的条件和障碍(时间、地点、人事物)
一般的情况下,如果只牵涉到个人方面,我们只会用到较低的五个层次。当一个人觉得有困难时,我们若能够找出困难在哪一个层次的话,便能更快、更有效地帮他找出解决办法。
例如:孩子考试成绩不好,老师不同层次的看法:
环境:“这不是他的错,教室里的噪声很多,而学校总有些使学生分神的事情发生!”(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小)
行为:“他这次准备得不好。”(把责任推给孩子了)
能力:“他对数学一向都领悟得很慢。”(不只是这次的问题,而是上升到一般的能力、意义的层次,范围大了)
信念:“考试不大重要,重要的是他对学习有兴趣。”(范围更大,涉及价值观了)
身份:“他不适合学数学,他太蠢了。”(这个层次比刚才四个更高,是因为所说的指向他的人的本质:他是一个怎样的人)
层次越低的问题,越容易解决。当问题升至信念或身份的层次时,解决便会困难得多。一般来说,一个低层次的问题,在更高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。反过来说,一个高层次的问题,用一个较低层次的解决方法,难以产生效果。除了用它来理解问题的解决可能之外,理解层次尚可以被应用在以下方面:
手上有一个重要计划,可以按照理解层次的次序,由低至高,逐层做一次检讨。
自己被一件事情困扰时,可以按照理解层次的次序,由低至高,搜索问题的根源,进而思考解决方案。
引导朋友或下属处理问题时,也可以运用理解层次找出问题所在。
更多的例子:
理解层次与成功人生的关系
你去问问身处困境或者不满现状但是苦无突破的人,他们往往给你的答复是:“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”“际遇不好”“受环境所限”,或者“条件不够”等。他们所指的或者是已经安定了一段时间,不敢放弃工作或者某些既定利益,或者是时间不适合,没有钱、技术、人才和市场,或者是没有给他们机会、没有碰上适合的人和事,等等。
这些人都已经被困在“环境”层次上的一些框框里,不肯也不敢把它们打破。在这些框框里面要有满意的改变是不可能的。事实上,为了保存这些环境层次的框框不变,他们会用以下的方式去处理其他层次(其实就是让环境层次去支配其他层次):
这样的人生当然辛苦。这类人会有很大的无力感,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世界改变了,其他人有所不同了,他们才会有更好的日子过,而一个人是不能改变其他人的,所以他们充满着无奈和愤慨。原因就是:他们坚持被环境的因素所控制。
成功快乐的人生是可以策划和实现的,但必须从身份开始。最容易的做法是给自己定下一个时限,例如三年,问问自己三年后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,有怎样的人生,然后循着理解层次一级一级地策划。
用理解层次发展出来的计划最有推动力,也最具从根本上改变人生质素的可能。从自己理想的身份发展出来的环境及行为层次的计划,可能会与现实有很大的不同,具有挑战性,但是也具有深远的提升潜力。再加上其他NLP技巧,你会发现这样策划人生最具意义,同时也最有可能成功。
以下的例子显示从下至上的人生策划无效:
环境:我在XX公司担任XX工作,上级是不讲理的人,每天遇到的顾客都骂我。(描述现在的情况)
行为:我每天努力把工作做好,虽然没有乐趣可言,但如果能把工作更快完成也许会少挨点骂。(在那些环境框架划定的界限中活动)
能力:我会去学习更多的技巧以应付环境的需要。(没打算跳出来,而只能更适应那些框架界限而已)或者,我不知该学些什么才会有用。(向框架界限投降了)
信念、价值:再学也没有用,世界就是如此艰难。或者,做人应该安分守己;(信念)改变要冒太大的险,万一失败怎么办?或者:平稳最重要。(价值)
身份:我没有这种命,我的运气不好,我接受一个平淡的人生。
更有效的策划是:
身份:三年后我将是一个怎样的人,想要有怎样的人生?
信念、价值:一套怎样的信念和价值观最能帮助我达到这个身份?例如:什么是必然肯定的?我要相信一些什么原则和规律?什么是最重要的?这样的人生会给我一些什么?我应该放弃些什么,坚持些什么?
能力:为实现这套信念和规条,我可以有些怎样的不同做法?什么我可以做,什么我不可以做?需要掌握一些怎样的能力?要学些什么技能?怎样去设计一套策略?
行为:怎样做?第一步是什么?编一个时间表及行动计划。
环境:我认识的人或公司中,哪些最能帮助我达到这个目标?哪些事物我可以运用?什么时候最适宜展开那计划?在什么地方?
深层需要
以下是一次虚构的街头访问:
问:“先生你好,请问贵姓?”
答:“我姓韩。”
问:“韩先生,假如你今年可以心想事成的话,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?”
答:“我希望今年的生意扩大一倍,赚更多钱。”
问:“‘你的生意扩大一倍,钱也赚更多’,能够为你带来些什么呢?”
答:“我会买房子,也会换一辆更大的车子。”
问:“‘买房子、换大车子’能够为你带来些什么呢?”
答:“那么,我的家人就可以过得更开心了。”
问:“‘你的家人过得更开心’又能够为你带来些什么呢?”
答:“那么,我就会觉得尽了我的责任。”
问:“那份‘尽了责任’的感觉又能够给你什么啊?”
答:“那么,我就会觉得有满足感和成就感。”
问:“那份‘满足感和成就感’又能够给你什么啊?”
答:“那么,我会觉得我的人生是成功快乐的。”
把韩先生的答案用理解层次分析,会是这样:
身份:成功快乐的人生
信念、价值:尽了责任、满足感、成就感
能力:家人可以过得开心
行为:买房子、换大车子
环境:生意扩大一倍、赚更多钱
如果你用同样的方式去问每一个人,他们的答案,尤其是在开始时,会很不同,但是,都会像韩先生的答案一样,一层一层地从下到上进入理解层次的第五层。
你问对方时,除了上述的两个问法(“……可以为你带来些什么”和“……可以给你什么”)之外,还可以试用以下的问法:
“……其中什么对你最重要?”
“……是一份怎样的意义?”
“因为……你会得到些什么?”
这些问法,都会帮助你找出一个人做某件事背后的动机,也就是推动他去做的价值观。而凭着不断地找出动机背后的动机,我们可以找出一个人支持某些行为的深层需要。深层需要就是在信念、价值、身份甚至系统层次的动机。
细心分析韩先生的答案所形成的理解层次,我们可以看到:
◇ 环境、行为和能力层次的动机,都是韩先生身体以外的因素,即韩先生外面世界的人事物;而当进入信念、价值和身份的层次,便是韩先生的内心世界。
◇ 所有外面世界的追求,都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需要(深层需要)。
◇ 从下而上追求时,在当时可能会全力以赴,排除万难地去努力,但同时会感到很辛苦;但是,当由上往下回顾自己时,也许就会发觉曾做的或正在做的往往不是唯一的选择。“家人过得开心”不一定要“买房子,换大车子”,更不一定要“赚更多钱”;而“尽责任”包括的更远远超过“买房子”。所以,当在下层挣扎的时候,如果能走到上层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便会带来有效的突破。上一节的人生策划概念,便是同样的道理。
假如一个人的答案显露出某些层次的空白,这个人往往是正在迷惘中摸索,没有清晰的方向感,也没有效果。事实上,在这类情况中,这个人往往不会付出努力。现今的青少年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——你问他今年的愿望,他会说“有公司聘用我”(环境),再问他“这会给你带来些什么”,他会回答说:“满足感、安全感”,或者“开心”(价值)。为什么“有公司聘用我”会得到“满足感、安全感”?其中欠缺了行为、能力和信念。
填补这三层的空白会是:
有公司聘用我(环境)——我便会天天做工作(行为)——我可以有所学习、交朋友(能力)——这样做会有前途(信念)——所以我得到满足感和安全感(价值)
没有了中间的层次,就像要登上一座大厦的五楼而不经过二、三、四楼,是不切实际的。
跳出环境的局限
你可以试试以下的练习,帮助自己跳出一些环境框框给你的困扰。先找一张纸,写下一件你希望拥有,但却没有的事物,然后:
◇ 问问自己,如果有了那样事物,你会有怎样的行为,把答案写下。
◇ 看着“行为”层次的答案,问问自己:这些行为,提供你一些怎样的不同选择。(“使我可以……”)把想到的写下。◇
看着“能力”层次的答案,问问自己这些不同的选择,能够帮助自己实现一些怎样的信念,得到一些什么价值。这些便是那件你尚未拥有的东西所要满足的深层需要了。
◇ 为自己的深层需要,写出至少三个新的、不同的做法,它们都可以满足这些深层需要。(每个深层需要,都要至少三个不同做法。)◇ 在这些新的、不同做法之中,选出一项你认为最适当、最想做的,进行尝试。